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大力发展网络文艺
来源:央视新闻、中新网 发布时间:2015/9/13 13:01:37
中共中央政治局11日召开会议,审议通过了《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》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。
会议指出,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,是时代前进的号角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,全面贯彻“二为”方向和“双百”方针,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深入实践、深入生活、深入群众,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、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。
会议强调,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,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为人民抒写、为人民抒情,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。要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,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,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。会议强调,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,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,大力发展网络文艺,加强文艺阵地建设,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。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首位,培养造就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,做好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工作,努力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。
会议新闻稿里的一句话——“大力发展网络文艺”,引起各界的关注,尤其引发了网络舆论场上的热议。政治局提“大力发展网络文艺”有何深意?
首先,肯定了“网络文艺”同样是“社会主义文艺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关于如何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”,政治局会议讲了很多。虽然提到“网络文艺”的就这么一句话、8个字,但等于对“网络文艺”的性质给予了积极、正面的肯定:它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部分,它也应该得到繁荣发展,它同样要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”,同样要致力于“弘扬中国精神、传播中国价值、凝聚中国力量”。
围绕“网络文艺”,多年来存在两种极端认识:一是认为“网络文艺”天然地就不是主流文艺形式,就是“不入流”的东西,不算作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部分,甚至认为它难免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对立面;二是认为“网络文艺”就不该承担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,就应该是反社会、反主流的东西,一旦“被主流”,就注定失去活力。
这次政治局会议的新闻稿里虽然只有8个字,但相信在那份《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》里,会有关于“网络文艺”性质、定位、内涵等的更详尽阐述。这种来自顶层设计者的肯定,相信会激发和衍生出促进网络文艺发展的正面推动力,也会打消一些人的顾虑,纠正一些人的偏见。
其次,尊重“网络文艺”发展规律,提高“网络文艺”质量。
“网络文艺”,顾名思义,指的是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载体、体现互联网文化特征、符合互联网思维方式的文艺内容。其中,既包括完全诞生于互联网上的网络文学、网络动漫、微电影、网剧、脱口秀、段子等,也包括传统文艺作品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衍生形式,甚至还包括互联网文艺对传统文艺平台的反哺内容。
“网络文艺”之所以被单独提及,显然,决策者注意到了并高度重视其特殊规律。只有尊重“网络文艺”的发展规律,才能令其得到“大力发展”。那么,“网络文艺”的发展规律是什么呢?至少应包括这么几条:顺应互联网传播的大众性、便捷性,顺应“互联网生存”人群的文化要求,通俗生动,强调文艺创作者与受众的贴近性、平等性、融合性。
大力发展网络文艺,不等于直接把非网络文艺内容直接搬到网络上,如果那样,在别的平台上有活力的文艺作品,可能就失去其活力;也不等于让“网络文艺”必须蜕变成阳春白雪,如果那样,不仅会让阳春白雪在网络上水土不服,也会让“网络文艺”本身的精彩被挤到角落。
然而,大力发展网络文艺,也不等于放任“网络文艺”成为低俗、庸俗、恶俗的代名词,成为变态心理、扭曲心态、极端情绪的汇聚地。“网络文艺”需要是通俗的,但不能是另外那“三俗”;“网络文艺”可以反映多样化的社会生活、多样化的价值观,但社会主流价值观仍应是“网络文艺”的基础底色;“网络文艺”里可以有段子、打趣、自嘲甚至一些善意的恶搞,但所有这些都不能逾越法律底线、社会公序良俗的边界;“网络文艺”需要引入更多的社会精英、主流人群、知识阶层,但这种引入不应是行政命令式的,不应是拉郎配式的、一厢情愿式的,而应是一个吸引和被吸引的过程,一个碰撞与融合的过程。
第三,大力发展网络文艺,需要文艺管理者改进管理方式,需要探索有效的社会机制、市场机制。
政治局会议强调“大力发展网络文艺”,这句话首先不是说给网民听的,而是说给各级管理者听的。文艺管理者应主动了解网络世界的内在规律,避免带着对“网络文艺”的肤浅认识或者成见偏见去管理这个领域,防止在管理中要么无从下手、要么盲目乱管,或者无法辨别“网络文艺”中通俗与恶俗的区别,无法辨别“网络文艺”创作者是善意还是恶意。管理者也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,把顺应变成迎合,失去管理者的政治定力,放纵“网络文艺”中的某些病灶演变成毒瘤。
不仅管理者要懂网络、懂文艺,还需要全社会通过深化改革、鼓励创新,来激活网络时代的社会机制、市场机制,让健康的“网络文艺”生产者能够获得较好的传播空间和及时的市场回报,让“网络文艺”自身的活力得到符合网络特征的自然释放。
归根结底,“网络文艺”正在告别“童稚期”,步入青春期。既然在青春期,就可以允许它长青春痘、但不能坐视它长毒瘤,可以允许它冲动、但不能放任它盲动。各级政府在“网络文艺”发展中该管什么、不该管什么,得尤其思量清楚、体现到位。